苦难课:祁同伟与范雨素(总第159期)
苦难课:祁同伟与范雨素
文|杜骏飞
这几天,除了范雨素洛阳纸贵,对祁同伟的翻案也一再刷屏。
很多人说,祁同伟的人生是令人唏嘘的。他出身寒微,少时缺乏侯亮平、陈海们的家庭社会资本;他也曾分外努力,是老师的得意门生、学生会主席;他曾执着于纯真的爱情,抗拒过权势对他的引诱;他也和命运做过斗争,为了能调到北京去,不惜主动去缉毒队,以身中三弹换得些许功名。
于是无数人在祁同伟身上看到了平民奋斗的标签,甚至看到了自己在这个不公平世界上的人生镜像。一些观点认为,祁同伟是电影里唯一能让人产生代入感的角色,“他虽讨厌,但他的遭遇可能就是你我的遭遇。”
不错,祁同伟确实曾努力将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,但是,他却最终和魔鬼做了交易,命运也因此堕入了腐败的深渊。你不会因为他的贫穷出身,而忘记他的恃强凌弱;不会因为他自我奋斗,而忘记他的巧取豪夺;不会因为他对高小琴的真爱,而忘记他的见利忘义、心狠手辣。
你不由得会想到范雨素的人生。她的寒微和困苦,比之于祁同伟,大约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赤贫、失去教育、疾病、才能被埋没、家庭暴力与婚姻悲剧,对她,命运的打击似乎从未停息。“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,命运把我装订地如此拙劣。”
范雨素和祁同伟一样,他们都没有选择向命运低头。“我不能忍受在乡下坐井观天的日子,来到了北京。我要看看大世界。”她从12岁开始不断去尝试拓宽生命的体验,她对命运没有撕心裂肺的仇恨和愤怒,她是一个生气勃勃的女人。
值得一提的是,她的母亲同样是一个有生命热度的农村妇人,通透且仁慈,她的两个女儿身患残疾,唯一健康的孩子却怀着少年的懵懂与叛逆逃离了家乡。可“一回到家,只有母亲还用慈祥的眼神爱着我”。
大约是这个原因,使得范雨素的贫寒生活洋溢着知足感恩,她得到快乐,书写善良,活的本真。
范雨素与祁同伟所相同的,是都受尽了生活的折磨。不同的是,范雨素在一条通向内心光明的道路上,祁同伟却在中途转了弯,他走向了魔鬼的世界。
范雨素立意选择善良来面对难堪的境遇,她是对的。选择善良不是因为软弱,而是因为善良才是生命自我超越的天使之翼。
范雨素还选择了宽容。她或许领悟到了,宽容不是怯懦,而是走出心理创伤的前提。
范雨素还选择了感恩,淡然,友善,阳光。这些都是苦难的最好救赎。
对比一下祁同伟。在饱受磨难后,祁同伟的内心充满着饥渴和敌意。无穷欲念带来的求不得之苦,使得他备受煎熬、歇斯底里,绵绵无尽的仇恨带来的恶念,使得他不计后果、铤而走险。
为了“成功”,他背叛、欺骗、自贱、贪腐、谋杀,无所不用其极。祁同伟对生命中得到的帮助,没有感恩,只有利用;对成长中获得的名利,没有知足,只有更深的贪欲。
祁同伟与范雨素。人生颇多相同的境遇,灵魂完全不同的结局。
苦难有时结出了珍珠,有时则析出了毒素。这取决于一个生灵如何理解周遭的世界。
昨晚,到家已近半夜,谈范雨素时我想到了祁同伟,却没有时间再写下感言。今天终于断断续续地缀得此篇,不为别的,只为了更多的范雨素,更多的祁同伟。
如果有机会,我想回到他们的的青葱时代,预先讲述这些朴素的道理。
他和她
文|劳尔
这几日,《人民的名义》正处于热播中,而我在自我意识中却一直默默抵抗着这种官方的议程设置。原因有二:我既不想让自己卷入多而杂的评论之中,在朋友圈标签化别人,标签化自己;同时也实在觉得,将人人皆知的官场常态作一流行文化的包装,颇有哗众取众、赚取噱头之嫌。有那个工夫,倒不如多读几本闲书罢了。
无奈,终究抵抗不过编辑部的一道“圣旨”:杜老师要将范雨素与祁同伟做一对比,来说明苦难之下个人生命的转变。范雨素一事我倒还知晓,于是在匆匆之下,在微信上阅读了几十篇对祁同伟一角儿的分析,也算是对这个人物有了些许了解。
读的越多,脑子却越乱了。
我的粗略感受是,两人生命唯一相同的维度,大概就是“苦难”这一主题词了。但苦难绝不是造成他们人生转向的动因,驱使他们走上不同道路的,应是人本能上对自我人性的把握。
每个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都同祁同伟一样,是一个亦正亦邪的人。不同的是,人性中的善恶面在一个人理解世界的过程中是可以被放大或缩小的,这也许不仅取决于你对苦难的消化,也取决于你对善与美的理解。
我一直在想,我们能否这样理解祁同伟?他的人性在本质上应该也从属于善,这从他前半生对命运的抗争中可以看出,这点很容易。那他后半生的扭曲,还有他狂癫式地对不公命运的报复,是不是就是真的恶呢?我的想法是,祁同伟是试图用一种“恶”的手段来驶向“善”的生命终点——他对权力的憧憬始终源于他对掌控自我命运的执拗,这种人性之本能是我们不应该苛责的。我们当然不会同情祁同伟,因为在理性的执法下,手段上的恶理应受到惩戒。但从祁同伟身上我们应该看到,善恶绝不是对立的,它就像阴阳两极,此消彼长,不知不觉间会悄悄左右我们的心智。
所以,我们似乎也不必去过度解读范雨素了。范雨素的文本,体现着一种善的本能。这是范雨素,在她经历过纷繁的生命历程之后,本能上所作的选择,这种本能是人性之美。那么我们的跟风热议是在干什么呢?是一种虚伪的“善”么?还是我们急于去遮掩的“恶”呢?我很赞同杜老师在昨日推送中的一句点评,我对以上问题的答案也包含于此:“她的作品肯定是与她一体的,但其他人则未必。她的写作肯定是有性灵的,但其他人则未必。她的内心肯定是为众生而悲悯的,但其他人则未必。”范雨素不情愿地被曝光了,那么现在,我们就让她静悄悄地再退回原来的生活吧。范雨素的善不是风景,不应该被众人把玩;范雨素的善应该是一把铁锨,刨开我们人性中恶的污泥,让善的种子看到阳光。
写到这里,顺手提一位历史人物曾国藩。曾国藩曾说,“尤不愿得清官之名”,“人之好名,谁不如我?我有美名,则人必有受不美之名者。相形之弥,盖难为情。”后人也有把曾文正尊为圣人的,我对此倒是认同的。人性中善恶的调和在曾国藩那里达到了“中”,所谓的圣人,其实不过就是常人罢了。可为什么在后现代的生活模式中,我们动辄就要将善作为一个人的全部去褒扬,或将恶作为一个人的全部去驳斥呢?这到底是对古往美好事物的追思?还是我们精神思想土地的干涸?我不知道,也不能理解。
写至文末,我必须要自检和承认的是:对人性的体悟,自当应是取决于个体生命的宽度和长度的。作为一个弱冠少年,我仍无法也无力去承受这份生命之轻。这番解读上的颠覆,已然是思绪混乱之果。胡言乱语之说,自望老师与读者见谅。
编后语
你如何看待祁同伟这个角色?
你如何评价范雨素与祁同伟的选择?
苦难有时结出了珍珠,有时则析出了毒素。
你会如何对待生命中的苦难?
欢迎在留言中摘录你喜欢的句子
也欢迎和我们分享你的感悟和故事
《杜课》粉丝群成立啦!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,添加杜课小助手(微信号:dukexzs)加入《杜课》粉丝群,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、所想、所悟。您也可以提出对《杜课》的建议和意见,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。我们期待和相信,有了您的参与,《杜课》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。
感谢阅读本期《杜课》,下期再见。
往期精选
视频:杜课导言|孤独|新闻理想|父母与子女|大学规划|校园霸凌
文字:职场|课堂鬼故事|死亡课|杜课密码|唯一的你|《人民的名义》七问七答|知识付费的错觉|你为什么去北上广?又为什么回家乡?|阶层固化了吗?|读书是什么,不是什么|且与古人谈读书
点击这里,查看杜课所有往期精彩内容~
鸣谢:
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
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
本文为《杜课》原创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编辑|胡园
责编|魏安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。
杜 课
邮箱:njuduke@163.com
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
长按二维码关注